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國民健康署提醒,電暖器、火鍋、熱湯與熱水澡等家中常見熱源,都可能造成兒童燙傷。家長與照顧者應全面檢視廚房、餐桌、浴室、客廳與臥室等生活空間,及早排除潛藏風險,為孩子打造安全的生活空間。若兒童不幸燙傷,務必依「沖、脫、泡、蓋、送」原則處置並儘快送醫。
居家安全四大危險空間檢核
1.廚房:劃清界線,遠離熱源防燙傷
家長應將廚房與幼童的活動空間確實區分,並經常提醒幼童不得嬉戲奔跑並應保持距離。家長切勿在懷抱或背負幼童時進行烹飪,並應保持廚房地面乾燥、止滑及養成將鍋具手柄朝內擺放的習慣,杜絕意外燙傷及刀傷的風險。
2.餐桌:移除風險,熱食遠離
確保餐桌穩固不偏斜,並避免使用桌巾或桌布,同時家長應確保熱飲與熱食放置在桌子中央或遠離幼童伸手範圍的安全區域,以防止幼童拉扯而造成燙傷。
3.客廳與臥室:高溫電器,隨用隨收
家用電器除應選購具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商品檢驗標識」之產品外,使用燈泡、蒸氣熨斗、電棒捲、吹風機等高溫電器時亦須特別注意。此類電器在斷電後仍會殘留餘溫,家長使用完畢後應立即拔除插頭,並將其放置於幼童不易觸及的高處,或收納於具安全鎖的防護櫃中。
4.浴室:水溫把關,全程守護
進行沐浴時,請嚴格遵守「先放冷水,再加入熱水」的步驟,防止熱水意外噴出。洗澡水的溫度絕不能超過40∘C,家長必須在幼童入水前,親自用手背測試水溫。最重要的是,任何情況下,成人必須全程在場看護,切勿讓幼童獨自留在浴室內。
燙傷應變五大原則:「沖、脫、泡、蓋、送」
儘管盡力預防,若兒童不幸發生燙傷,請家長保持冷靜,立即執行以下五步驟,將傷害降到最低:
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呼籲家長務必保持高度警覺,預防兒童燒燙傷,是對孩子最深切的愛與責任。家長可參閱「兒童衛教手冊」中的事故傷害檢核表,仔細核對家中環境是否安全無虞。透過正確的防護措施和持續的關注,確保孩子在享受溫暖的同時,也能遠離燒燙傷的威脅,平安健康地成長!
參考資料: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表示,今(114)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已於11月1日起開放第二階段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因應今年度接種情形踴躍,提醒符合第一階段公費資格而尚未接種的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儘速前往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儘早獲得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另自今年11月12日起,再新增提供Novavax JN.1疫苗,屆時國內可供應莫德納 LP.8.1及Novavax JN.1兩種不同製程的公費新冠疫苗,均安全有效,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的公費對象可擇一廠牌接種,而滿6個月以上至11歲的公費對象依疫苗核准適應症,則可接種莫德納 LP.8.1疫苗,請符合公費資格之民眾儘速完成接種,以及早強化保護力。
依據疾管署監測國內呼吸道傳染病情形,今年第44週(10/26-11/1)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06,829人次,較前一週下降4.9%,另上週(10/28-11/3)新增6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6例H1N1、32例H3N2、3例A未分型、2例B型)及9例死亡(5例H1N1、4例H3N2),國內流感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全球流感病毒陽性率於近期處低點穩定,流行型別以A型為多,亞洲鄰近國疫情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H3N2),其中日本、韓國、中國近期活動度及陽性率皆上升趨勢,香港持續處高點;歐洲及北美洲地區亦呈上升趨勢,流行型別則為A(H1N1)及A(H3N2)。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第44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1,398人次,與前一週相當,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西太平洋、歐洲、及非洲區署陽性率增加;鄰近國家/地區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泰國疫情下降或處低點,另英國疫情呈下降趨勢。目前流行變異株以XFG占比最高,其次為NB.1.8.1,鄰近國家/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仍以NB.1.8.1占比為高。
疾管署指出,截至今年11月3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77.8萬人次,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累計約106.1萬人次,均約為去(113)年同期的1.2倍。因疫苗接種約需2週的時間才能獲得足夠保護力,請民眾儘早前往合約院所接種,及早預防及減少感染及相關併發症發生風險。今年約有4,400餘家接種合約院所,另全聯、大全聯及家樂福亦於指定門市及時段設置疫苗接種站,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vaxmap.cdc.gov.tw)、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114年左流右新健康安心疫苗接種專區」、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疾管署呼籲,近期氣溫變化大,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並持續留意流感及新冠併發重症發生風險,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
為強化區域醫療量能、推動專科醫療支援及資源共享,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與臺中榮民總醫院今(114)年11月4日上午10點,於臺中榮民總醫院行政大樓舉行「醫療教學研究合作意向書」簽署儀式。
此次簽署由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傅雲慶院長共同完成,並由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及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親臨見證,象徵雙方在醫療服務、人才培育與臨床研究等多面向領域的合作邁入新階段。
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表示,苗栗地區醫療人力相對有限,透過與臺中榮總的策略聯盟合作,不僅可以引入豐富的專科醫療與教學資源,更可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能量,讓民眾能免去舟車勞頓,在地就能享有更完整的優質醫療照護。
臺中榮民總醫院傅雲慶院長指出,中榮長期致力於區域醫療網絡的建構與支援,此次與苗栗醫院簽署合作意向書,除深化臨床專科合作外,亦將促進雙方在遠距醫療、醫學教育及研究發展等交流,共同落實衛福部推動的「醫療資源共享與整合」政策目標。
政務次長林靜儀在致詞時表示,本次合作是落實衛福部「區域醫療合作」與「資源共享」政策的重要實踐。透過榮民醫療體系與部屬醫院的攜手合作,可有效整合中部醫療量能,縮短城鄉差距,並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量,讓醫療資源更貼近民眾需求。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也強調,苗栗醫院與臺中榮總皆為中部地區的重要醫療據點,雙方合作除優化醫療支援機制,亦能促進跨院系統的人才培育與技術交流。特別是在「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推動下,兩院都積極投入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的臨床應用,讓創新成果能實際落地於地方醫院與社區照護現場,展現醫福體系持續創新的能量與決心。
未來,雙方將依據合作意向書內容,逐步展開具體合作計畫,包括臨床支援、人才培訓、專業技術交流及共同研究推動等面向,並攜手參與「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等健康科技發展方案。期盼藉由此次合作,建立更緊密的醫療夥伴關係,提升區域整體醫療照護品質,實現「在地就醫、優質照護」的共同願景。
針對媒體報導指稱,中央砍地方長照補助經費一事,衛生福利部表示,因應《財政收支劃分法》(下稱財劃法)修法,115年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撥補地方政府從10%提高為11%,導致中央長照基金收入減少近9億元,爰請地方政府依財力分級投入部分自籌款,但中央長照基金補助地方仍增加103.4億元,較114年成長19.34%。
114年中央補助地方長照總經費為534.55億元,115年地方申請增加至637.95億元,成長19.34%。其中,114年核定六都經費354.93億元,115年六都申請也上升至399.29億元,成長12.5%,顯示中央補助地方經費持續成長。
以六都為例,中央補助長照經費也都是成長,其中,台北市、新北市增幅最高。114年中央補助台北市37.6億元、新北市70.1億元,115年台北市、新北市則分別申請中央補助45.57億元、83.15億元,成長幅度分別達21.2%、18.62%。
不過,因應財劃法修法,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政府的稅款增加,長照基金財源也受影響,主要是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部分。依《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稅課收入分配及運用辦法》規定,該稅全國稅課收入扣除分配給地方稅款後,再分配給住宅政策(20%)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80%),而配合財劃法新制分配地方比率從10%調整為11%,導致中央長照基金收入減少近9億元,為衡平影響,調高115年部分長照業務相關計畫方案的地方自籌比例。
衛福部指出,長照3.0即將上路,不僅擴大服務內容與對象,也同步提升給付標準與量能投入,中央持續與地方合作,共同為長輩與家庭照顧者打造更周全的照護體系。
為因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一對多之照顧服務模式係未來長照服務提供之趨勢,衛生福利部於今、明兩天(4、5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114年全國日間照顧服務研討會」,邀請全國日間照顧服務單位齊聚一堂,包含縣市政府代表、長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全國日間照顧服務單位共有320位報名,並開放線上直播,讓更多實務單位及關心長照發展之民眾參與。
今年研討會透過專題演講、單位經驗分享及海報展等多元型式呈現,共同探討在智慧科技、跨專業合作與創新照顧模式的助力下,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優化照顧效能,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專題演講安排「長照3.0日照中心及小規模多機能政策及未來展望」、「用心照顧,用愛創新:在日照中找到可能」、「日間照顧中心導入智慧科技輔具經驗與成效-設計運動遊戲實現長者精準健康促進」及「日間照顧中心跨專業復能服務模式」等主題,分享未來日間照顧中心及小規模多機能政策方向、科技輔具導入及復能趨勢,並特別邀請數位發展部分享「日照機構引進智慧科技:即將迎來的轉變」,結合智慧科技廠商現場設攤展示,展現日照場域在AI輔具、智慧監測、健康管理與資訊整合等領域的最新發展,開啟長照與科技結合的新視野。
衛生福利部規劃三大主題,由地方政府推薦、專家遴選脫穎而出之6家單位進行經驗分享:
長照3.0將於115年上路,未來將持續引導長照各場域導入智慧科技,減輕照顧人員負擔並提升服務品質,朝向「活得久、過得好」的願景邁進,期盼透過本次研討會,促進跨縣市、跨領域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凝聚全國日間照顧單位共識,實現高齡友善、科技共融之照顧願景。
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肺阻塞,COPD)過去被視為單一肺病,但國際最新指引首度納入「心血管風險」,指出不只傷肺,更可能「傷心」!我國9成肺阻塞患者,高達61%伴隨心血管共病。國民健康署呼籲,展開「戒菸」、「規律使用吸入劑」、「疫苗接種」、「肺復原」、「營養補充」等五大抗惡化行動保肺、護心,尤其「戒菸」更是預防與穩定病情的首要關鍵。
肺阻塞併發心血管風險,9成病人具高風險因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氣喘在內,長年位居我國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113年統計,造成超過6,000人死亡1。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阻塞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第四大死因2,近年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與環境因素影響,「預防惡化」與「共病風險」已成為肺阻塞重要治療課題。
陳育民表示,全球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簡稱GOLD)在2025年最新治療指引中,首度新增「心血管風險」時,學會進行國內千位肺阻塞病人之臨床普查,全面查看六大風險評估,包含呼吸困難、症狀評估問卷分數偏高、頻繁咳嗽、咳痰、心血管共病事件,以及肺功能較低。結果發現高達9成病人符合至少一項以上指標,其中有心血管共病問題占61%。應從這些具體指標著手,提升病人病識感與治療順從性。
曾有肺阻塞急性惡化病史,中重度風險增3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專科醫師蘇剛正補充,根據普查,曾有肺阻塞急性惡化的病人,心血管事件風險更是提高4.6倍;且未來一年發生中重度惡化風險也增加3.3倍。他也分享,曾治療一名67歲的公務員,因肺阻塞惡化送急診,但經治療出院後不到一週就在路邊心悸昏倒,送醫確診有心臟衰竭問題,需再次住院。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避免肺阻塞惡化的核心策略,包含「戒菸」、「規律使用吸入劑」、「疫苗接種」、「肺復原」、「營養補充」等五大抗惡化行動,才能真正做到「先保肺、後護心」,遠離致命風險。
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攜手 守護國人心肺健康
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表示,五大抗惡化行動首重戒菸,可顯著改善呼吸道症狀、提升肺功能,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應作為肺阻塞照護的核心策略之一。目前全台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涵蓋99.5%的鄉鎮市區,透過巡迴醫療可達100%,113年已提供近43萬人次戒菸服務。
沈靜芬也提醒,民眾可透過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lmonary disease Uncover More cases Assement,簡稱PUMA)早發現、早治療。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陳亮妤則指出,中央健康保險署持續推動「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畫,參與計畫的院所,病人因肺阻塞造成之急診與住院率都有顯著下降。
遠離肺阻塞,就從戒菸開始!
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台近3,000家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提供專業的治療及衛教服務,民眾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人員協助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
資料來源:
戒菸資源:
衛生福利部於本(114)年11月3日下午在中油大樓國光廳盛大舉辦「全國社區發展金卓越社區表揚典禮」,表揚全國40個在社區經營及服務推動上表現優異的社區發展協會。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等貴賓親臨會場,向全國社區工作夥伴致上誠摯謝意,肯定其長期投入社區事務,展現「活力共融,幸福無限」的精神與成果。
衛福部指出,為鼓勵社區民眾健全組織,推動社區福利服務,致力實現社區永續發展之願景,自107年起辦理「社區發展工作-金卓越社區選拔計畫」,全國22縣(市)分南、北2區隔年進行選拔,今年輪南部組9個縣市參與選拔。
今年共有46個社區經縣市政府初評,由衛福部邀集社區發展專家學者及實務之專家組成小組實地訪評後,選拔出「金質卓越獎」1名、銀質卓越獎2名、銅質卓越獎4名、卓越獎9名、優等獎10名、甲等獎12名及服務與創新獎2名,共有40個社區脫穎而出。典禮中也同時表揚榮獲卓越組社區的理事長及總幹事共32人,肯定其領導能力帶動社區居民及工作幹部共同投入服務,社區經營成果有目共睹,獲頒獎狀以表彰貢獻。
本屆「金質卓越獎」由彰化縣秀水鄉馬興社區發展協會獲得,該社區積極推動兒少課後照顧、婦女種子教師培育、智慧體適能、綠色照顧等多元服務,展現對在地需求的深度理解與回應,並積極導入科技與文化資源,打造智慧與韌性的未來社區,更在環境永續、文化傳承、社區防災等方面,成為全國學習典範。
「銀質卓越獎」由雲林縣麥寮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及彰化縣彰化市忠權社區發展協會獲得。海豐社區長期關注弱勢族群的需求,涵蓋高齡者、兒童與青少年、性別平權與家庭暴力防治等,以強大的陪伴力、整合力與永續力,致力打造為共生社區,實踐「人人可被照顧、人人也能照顧」的理想;忠權社區致力推動福利社區化,設立長照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實物銀行,提供獨居老人訪視與身障家庭支持,強化社會連結並減輕照顧壓力,成效卓著。
衛生福利部表示,本次表揚是對全國社區工作者長期奉獻的肯定與鼓勵,期盼透過標竿示範效應,激勵更多社區組織投入公共服務與社區營造,共同打造更宜居、友善且充滿活力的幸福社區。
衛生福利部應邀出席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舉辦之「連結AI智慧醫療,共創安全司法未來–全球司法精神醫療趨勢與挑戰」研討會,該活動邀請愛爾蘭Harry Kennedy教授、澳洲Andrew Ellis醫師、Jane Jackson護理總監及義大利Felice Carabellese教授,另與我國司法精神醫療專家學者,一同分享國內外司法精神醫療之發展與現況,期精進並優化我國司法精神醫療服務模式。
研討會除分享國外司法精神醫療之趨勢與挑戰,亦探討我國在建構司法精神醫療體系的過程中,如何兼顧「醫療」與「安全維護」的需求,導入數位化工具及人工智慧應用,維護個案權益同時保障醫事人員的身心安全;以及如何在臨床照護與收治監護處分個案的實務經驗中,萃取司法精神醫療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而促進國內外的各職類專業處遇人員交流與合作契機。
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支持下,衛生福利部已積極投入資源布建司法精神醫療體系,包含強化精神障礙觸法者進入司法程序後之司法精神鑑定品質、提升監護處分之醫療照護、落實社區銜接等連續性處遇措施。衛生福利部將連結法務、司法系統齊心合力,持續布建司法精神醫療資源,以期協助社會安全網更健全完善,並落實賴清德總統持續強化社會安全網之國政目標。
為了解決臺灣電子病歷系統高度碎片化,無法共享醫療資料的問題,衛福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設計一套自動編碼輔助系統,具有五大創新亮點,包含對醫療病歷語法修正與潤飾、三大標準編碼自動萃取引擎、人機協作、臨床驗證與規模擴充能力、國際首創,獲得「2025未來科技獎」肯定,已完成台灣專利申請。
衛福部資訊處2024年起推動「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促進臺灣電子病歷系統統一標準,但23家醫學中心採用10套以上電子病歷系統,且超過300家中小型醫院各自為政,無法有效整合、共享醫療資料,使AI訓練與應用受限,不利於建立具有泛用性的全國智慧醫療系統。不過,要將過去20年來醫院內部自由書寫式病歷轉換為結構化、標準化格式,依靠人工分類與編碼是難以負擔的工程。
李建璋處長進一步說明,以擁有超過98萬筆資料的國際通用臨床醫學代碼系統SNOMED CT(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 Clinical Terms)為例,可協助醫療機構以一致、可交換的方式記錄與理解醫學資訊,未來將成為智慧醫療應用的重要基礎,但龐大的筆數若靠人力完成資料轉換,幾乎不可能。
為此,李建璋處長規劃設計一套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核心的EHR自動編碼輔助系統SmartEHR Coder,建構一個可行且具規模擴張性的標準化資料轉換解決方案,並由承接「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專案辦公室」的工研院團隊執行開發完成。
李建璋處長指出,本技術運用大型語言模型從非結構化病歷中自動萃取SNOMED CT標準碼,並整合LOINC、ICD-10等,以FHIR格式為標準,提升資料結構化與互通性,可支援AI模型訓練與跨院資料整合,已完成千筆病歷驗證,並具備自動標註與人工校驗機制,協助打造智慧醫療與數位健康新基礎。
李建璋處長表示,技術五大創新亮點如下:
目前SmartEHR Coder技術已於今年10月16日至18日於「2025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未來科技館」展示,引起民眾與醫事人員熱烈關注,核心目標是透過科技減輕醫事人員負擔、提升臨床紀錄品質與效率,讓專業人員能將更多時間投入病患照護,打造更安全、更智慧的醫療環境。
應用對象涵蓋醫學中心、公衛單位至基層診所,支援臨床應用、AI開發與公共健康研究,並可採雲端、地端部署或與HIS系統整合,具高度擴展性與經濟效益,為臺灣智慧醫療與語意標準化平台建立基礎,也具國際輸出潛力。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2)日宣布推動3項重要政策,包含「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即日起正式上路、本月(11月)起「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獎勵方案(OPAT)」新增支付攜帶式輸液器,以及115年春節連假期間提供醫療院所加成獎勵,確保假日醫療照護不中斷。
健保署今日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信義門診部,舉辦「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啟動記者會,衛生福利部石崇良部長表示,依檢傷分類資料,大醫院急診病人高達8成非重症,因此有效分流是緩解急診壅塞第一步,UCC是重要政策之一,可協助引流急診非危急患者,減輕現場醫護過度負荷的壓力,並將急重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人。
健保署陳亮妤署長表示,急診壅塞議題複雜須採多面向處理。首先,UCC設置於週日及國定假日上午8時至24時,目前全國共設置13處,民眾若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腸胃道症狀、簡單傷口縫合及小兒急性不適之情形,可選擇至鄰近之UCC地點就醫。又因應115年春節連續假期長達9天(115年2月14日至2月22日),健保署也提早部署因應,鼓勵醫療院所於春節期間提供醫療服務,提升診察費、護理費及藥事服務費30%至100%不等,確保民眾就醫權益,預計挹注13.6億元。另今年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獎勵方案(OPAT)」,因初步成效良好,自11月起再提供新的門診抗生素治療選擇,透過攜帶式輸液器連續施打抗生素,額外挹注0.5億元,預計1萬人受惠。
共同與會的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陳相國理事長及醫院協會李飛鵬理事長表示,感謝健保署回應春節期間投入醫療工作者的付出,提出醫療院所春節期間加成獎勵,將與政府合作共同守護民眾健康。新北市、臺北市及桃園市衛生局陳潤秋局長、黃建華局長及賈蔚局長也表示,UCC是由中央與六都衛生局共同合作推動,期透過增加就醫據點,讓有需求的輕急症民眾於假日期間能得到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王智弘總院長同步說明,北市聯醫響應中央開辦UCC,首波於三大據點同步上線,落實「假日就醫不中斷、健康守護不打烊」的服務理念。
在OPAT方面,臺大醫院急診部張維典主任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8月至9月已有81家醫療院所參與、照護880人,可增加7,000床日的使用,也謝謝健保署再新增「攜帶式輸液器」支付項目,避免過度使用後線廣效型抗生素,減少抗藥性,相信更能進一步強化OPAT的實施成效。
健保署表示,將秉持以民眾健康為核心,提升資源運用效率,並持續監測、滾動式調整以精進醫療支付制度,展現健保制度之韌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於全聯福利中心(下稱全聯)舉辦 114 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記者會「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正式宣布自 11 月 1 日起進入第二階段施打,進一步開放 50 歲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第一階段對象仍持續接種,期盼透過擴大涵蓋族群,提升整體社會免疫屏障,守護全民健康。
疾管署表示,設置社區接種站方便民眾依照自己生活的節奏安排或陪伴家中老小就近接種,是疾管署相當重視的接種措施,因此今(114)年疾管署持續與全聯及各縣市衛生局公益合作,攜手於全聯、大全聯指定門市設置疫苗接種站,方便民眾就近接種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本次記者會由疾管署羅一鈞署長、疾管署曾淑慧副署長、全聯管理部阮秀協理、全聯營業部量販營運處高介文總監、全聯營業部北一處黃啟信處長、防疫大使謝祖武先生與曲艾玲小姐共同出席。羅一鈞署長與2位防疫大使更在會中示範接種,以實際行動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一起來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羅一鈞署長指出,不僅是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易於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併發重症,增加住院及死亡風險,一般健康成人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也會逐漸下降,感染病毒後發生重症住院的風險將漸增,且50歲至64歲族群多是家庭中最有力的經濟支柱,呼籲在此年齡層的民眾積極來接種公費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也讓家人安心 獲得守護。
疾管署說明,為方便民眾接種,疾管署今年持續攜手全聯,透過全聯據點遍布全國的通路優勢,以及今年新增大全聯門市的舒適場地,在全臺各地約120家全聯及大全聯門市設置疫苗接種站。讓民眾可結合日常採買與生活行程或陪同家中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老小,一起在自家社區就近接種。前來接種的民眾不止可獲得疫苗保護力,還可獲得全聯加碼的健康好禮。在記者會中,符合第二階段接種資格的防疫大使謝祖武先生及曲艾玲小姐,亦捲袖於現場接種。謝祖武先生呼籲民眾「健康不能等,疫苗是最可靠的防護」,並強調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守護家人、長輩與社會的責任。而曲艾玲小姐則以實際行動響應,每年準時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提醒大家「面對疾病,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希望藉此鼓勵更多民眾踴躍接種。
疾管署呼籲民眾,流感和新冠病毒每年都在變異,因此每年都要接種才能更新保護力,而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應及早施打以獲得充足的防護力。另也提醒,除了與全聯公益合作設置的社區接種站,今年全國約有4,400餘家接種合約院所,共同提供公費疫苗接種服務,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官網、疾管署「流感新冠疫苗及流感藥劑地圖」(https://vaxmap.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先行電洽院所或站點確認或預約,以免因無開診或人潮眾多而影響接種。此外,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
我國全齡失智症人口突破38萬人,失智症防治及照護政策面臨更大挑戰與需求。衛福部今(30)日舉辦114年度「失智症照護政策研究成果研討會」,聚焦失智症照護政策研究成果,並展望長照3.0推動方向,國家衛生研究院也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可成為政策推動重要依據。
本次研討會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由衛福部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承辦,匯聚國內外醫學、公共衛生及社會工作領域之專家學者,分享最新政策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
研討重點涵蓋「普及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降低失智風險」及「健全失智症診斷、治療及照護網絡」三大策略,同時配合長照3.0政策方向,深入探討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支持、安寧照護、失智友善環境及失智預防策略等議題,期望促進跨領域交流,強化社會各界對失智症防治政策的理解與參與。
依據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114年我國全齡失智症人口已突破38萬人,推估至120年底將超過49萬人。
今年9月1日起,長照給付及支付服務已放寬聘僱外籍看護家庭,在原核定額度下,得使用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等社區照顧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彈性,減輕失智症家庭的照護壓力。
衛福部自106年起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2018–2025)」(下稱「失智症政策綱領2.0」),結合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跨域合作,持續強化失智症早期發現與診斷能力,並擴大社區支持服務,協助失智個案及其家庭提升照護品質。
不過,隨著「失智症政策綱領2.0」今年底屆滿,並配合明年1月1日上路的長照3.0政策,衛福部明年將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3.0」,除擴大納入50歲以下年輕型失智症者,亦強化照護資源整合,推動多元且全方位的失智症照護服務。
此外,因應失智症防治挑戰,國家衛生研究院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系統性整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心理社會因素等14項可控風險因子,並提出具體預防策略與政策建議。該報告不僅有助提升全民健康識能,也將成為失智症防治與長照3.0政策推動的重要依據,促進跨部會協作與應用,推動持續且全面的風險管理與照護,打造更健康友善的長期照護環境。
衛福部強調,將持續依據政策研究成果,推動完善失智症防治照護體系,延緩失智退化與失能,並強化專業人員照護能量,重視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以及維護失智症者尊嚴與善終權益。未來將持續精進失智症照護政策,期望打造健康、友善且包容的社會環境。
攝護腺癌為我國男性發生率第三位的癌症,死亡率居第六。國民健康署提醒男性民眾,應留意身體異常徵兆,倘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健康生活與早期就醫,為攝護腺癌預防之重要策略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攝護腺癌在台灣我國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111年發生人數達9,062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6人。113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97人,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7.8人,死亡率排名第六。
攝護腺癌風險與多項因素相關,包括年齡、家族史(基因)、種族、飲食及環境等,非單一因素造成。而國際研究指出,尚無充分證據顯示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測可有效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反而可能因過度診斷與治療,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導致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或尿失禁等副作用。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建議,55至69歲男性應在與醫師評估後,充分了解篩檢的利與弊,再決定是否進行PSA檢測;70歲以上男性則不建議進行篩檢。
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預防勝於治療」,避免吸菸、規律運動、多吃蔬果,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癌風險。男性民眾若有出現頻尿、排尿困難或骨骼不適等症狀,請勿輕忽,應儘早就醫,由醫師評估後進行必要檢查,把握早期診治的機會。
為因應我國快速邁入高齡化社會,並解決離島地區長照與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之問題,本部積極推動「澎湖醫院長照暨醫療綜合大樓新建工程」,今日正式舉行動土典禮。該工程預計於118年12月竣工,完工後將大幅提升澎湖地區長照服務與醫療照護量能,促進離島民眾獲得可近且高品質的醫照整合性健康服務。
本案為賴清德總統「均衡臺灣」六大區域旗艦計畫中之重大建設,展現政府推動「在地醫療、在地安養」政策的決心,澎湖縣高齡人口比例已突破20%、114年長照需要人數超過4,300人,期可透過本案積極回應在地需求,並配合即將於115年推動的長照十年計畫3.0,同步以此整合性設施打造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連續性的醫照整合服務,結合醫療、照護、預防及社會參與等多面向服務,滿足不同族群多元照護需求,打造共融照顧圈,提升對失能者的照顧,以實現長照3.0「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之願景。
本案採統包模式辦理,興建地上八層、地下ㄧ層之長照暨醫療綜合大樓一棟,總樓地板面積達15,771.98平方公尺。規劃內容包括三樓設置綜合病房40床及加護病房(ICU)10床,五至八樓則設置200床住宿型長照床位,並整合門診、ICU及長照服務功能,提供以生活照顧為主、醫療照護為輔之照護模式,全面串聯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機構喘息、小規模多機能及失智失能照護等多元照護網絡,實踐全人照護理念。
為提升就醫便利性與無障礙環境品質,本案將興建連接既有建物三樓之室內空橋,採一體化設計方式與新大樓相連整合規劃。並於一樓設置風雨通廊連結門診大樓,確保全天候遮蔽及安全動線。此外,於馬公段1140地號規劃戶外停車場與警衛亭,改善醫院周邊停車問題,提升整體醫療園區之服務效能與安全性。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次長指出,澎湖醫院自1998年即投入長照服務,陸續建置護理之家、居家護理、失智共照中心、小型日照中心等多元服務據點,積極推動社區整合型照護。然而,隨著人力增加與業務拓展,現有設施空間明顯不足,包括門診診間狹窄、行政辦公空間老舊、護理之家空間需借用其他棟使用等,影響服務品質與未來發展,推動本案刻不容緩。
新大樓設計除著重空間機能與動線整合外,亦導入高齡友善、性別平權及健康促進理念,設置無障礙廁所、性別友善空間、親子哺育室、孕婦車位與安全照明設計,保障不同年齡與性別使用者皆能安心就醫與生活。另將推動四癌篩檢、病人健康識能提升、無菸醫院、節能減碳及員工健康促進等五大健康促進子計畫,實踐以「人」為核心之全人健康照護精神。
本部將持續投注資源,推動離島醫療體系之健全發展,並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提升基層醫療與長照可近性,縮短城鄉資源差距。未來澎湖醫院長照暨醫療綜合大樓啟用後,將成為離島健康照護之新典範,為澎湖地區居民提供更全面、便捷與永續的在地照護服務,達成賴總統「國家希望工程」擴大社會投資、減輕家庭負擔及強化醫療照顧銜接、打造健康臺灣的施政目標,並實現長者「老有所養」、家庭「安心託老」、社會「健康安定」之願景。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臺南市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30多歲男性,與10月20日公布臺南市南區群聚案具共同暴露史,研判屬同一起職場群聚感染。此個案為10月20日公布臺南職場群聚案之職場接觸者,當日衛生單位即進行擴大疫調時無症狀且經採檢檢驗陰性。個案10月24日出現打噴嚏及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10月25日因發燒及肌肉痛等症狀就醫,10月26日通報採檢送驗後確診,檢出登革病毒第三型,目前住院治療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及可傳染期活動地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同時加強個案工作地周圍環境及高風險場域孳生源巡檢與清除,呼籲民眾落實個人防蚊措施,並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防範疫情擴散。
依據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10月27日累計25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分別居住於高雄市(13例)、桃園市(7例)、臺南市(3例)、宜蘭縣及臺北市(各1例),無重症及死亡病例;另累計216例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2020年至2024年介於9-233例),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占89%),以印尼(59例)為多,其次為越南(55例)、菲律賓(27例)及泰國(22例)。全球登革熱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426萬餘例病例及3千餘例死亡,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巴西、墨西哥及哥倫比亞等國病例數為多;亞洲鄰近國家孟加拉及中國近期疫情上升,另孟加拉、越南及柬埔寨等國今年病例數高於去年同期。
疾管署提醒,本週天氣雖已轉涼,惟白天氣溫仍適合病媒蚊活動及生長,且受東北季風影響,局部地區仍有降雨,請民眾把握雨後空檔主動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的孳生源,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即早採取防治工作。有關登革熱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114)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象可前往施打。另11月1日起,全臺各地之全聯、大全聯(共約120家門市)及家樂福(約32家門市)亦將擇日設置疫苗接種站,更方便民眾接種疫苗,完成接種者還可獲得門市準備之健康好禮(詳細設站地點、日期及禮物品項依門市公布為準)。
依據疾管署監測國內呼吸道傳染病情形,今年第43週(10/19-10/25)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10,442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5.6%,惟上週(10/21-10/27)新增3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3例H1N1、24例H3N2、1例A未分型)及13例死亡(8例H1N1、5例H3N2),目前國內流感疫情處於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另國內新冠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第43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1,348人次,較前一週下降26.0%,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歐洲及非洲區域陽性率增加,美洲整體疫情呈上升。流行變異株以XFG占比最高,其次為NB.1.8.1,鄰近國家/地區如日本、韓國、中國及香港仍以NB.1.8.1占比為高。
疾管署指出,截至今年10月27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396.5萬人次、新冠疫苗接種數約89.1萬人次,約為去(113)年同期之1.2-1.3倍。因疫苗接種後約需待2週才能獲得足夠保護力,請民眾儘早前往合約院所接種,以及早預防及減少感染及相關併發症發生風險。今年約有4,400餘家接種合約院所,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新冠疫苗及流感藥劑地圖( https://vaxmap.cdc.gov.tw )、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另為儲備不同製程之新冠疫苗以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今年採購共22.5萬劑Novavax JN.1疫苗,已於日前運抵台灣,目前依規定辦理相關查驗程序並規劃接種作業中,若相關作業皆順利完成,預估最快於11月中旬起可提供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Moderna LP.8.1疫苗的公費接種對象接種。
疾管署提醒,今年度接種情形踴躍,提醒符合公費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速前往合約院所完成接種。另鑑於近期氣溫變化大,除接種疫苗外,亦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並持續留意流感及新冠併發重症發生風險,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女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發燒、食慾及活力下降、心跳過快、呼吸急促,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診斷為腦炎。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穩定,已辦理出院。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3週(10月19日至10月25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8,478人次,較前一週(8,994人次)下降5.7%;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今(114)年累計1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8例死亡),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16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5型(各1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5例;腸病毒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呼籲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表示,腸病毒感染全年皆有可能發生,且易於家庭及人口密集機構內傳播,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教導孩童正確以肥皂勤洗手。照顧者應落實手部及呼吸道衛生與環境清消,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消毒效果有限,一般環境消毒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環境、器具等用消毒水擦拭完畢後,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即可完成消毒,並注意環境通風。準媽媽產前儘量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處所,並避免接觸有症狀人士,產前14天若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呼吸道症狀及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醫療院所加強詢問孕產婦分娩前14天家中其他兒童或同住家人是否有發燒或出現疑似感染腸病毒症狀,以及時提供醫療處置。此外,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且病程發展快速,因此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可能威脅生命。5歲以下嬰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留意嬰幼童健康狀況,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防治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0/28)日表示,依流感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因此,疾管署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具下列身分之流感高傳播族群」之適用期限至114年11月15日止(如附件),以維護民眾健康。
1. 醫事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含具執業登記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
2.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
3. 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
4. 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 1 至 3 年級學生。
5. 與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同住或其照顧者。
6.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7. 其他人口密集機構(如軍營等)易發生群聚之人員。
疾管署指出,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詳見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或透過疾管署「流感新冠疫苗及流感藥劑地圖」網頁查詢( https://vaxmap.cdc.gov.tw/ ),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及瑞樂沙。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
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民眾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有關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合約醫療機構名單及流感防治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