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焦點新聞  
  • 衛福部召開跨部會會議,研商精進重大家暴事件之處理
  • 2025/7/14 下午 05:55:00
  • 針對近日發生於新北市土城區之姐妹遭砍殺重大親密關係暴力事件,衛生福利部今(14)日召開「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推動小組第6屆第6次會議」,邀集司法院、法務部、教育部、內政部警政署、地方政府及專家學者,就個案進行全面性檢討與機制盤點,並通過五項強化作為,作為未來防治精進的具體方向。

    本次會議由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主持,會中請新北市政府說明事件經過、社政介入歷程及後續協助計畫,並由各體系(法院、地檢署、警政、社政等)逐一檢視應處流程與風險識別作法。相關單位依現行法令與程序辦理,惟事件仍未能避免,顯示現行體制在資訊整合、風險預警與加害人處遇上,仍有需立即補強之處。

    多位與會人員指出,本案並非個案,而是諸多親密關係暴力案件的縮影。嫌疑人與其配偶過去曾互為相對人與被害人,縱有保護令與多次系統介入,仍未能有效防止憾事,突顯整體風險評估與服務銜接仍有待強化。

    會議經充分討論後,達成以下五項決議:

     1. 強化第一線專業人員教育訓練

    加強警政、檢察、法院、社政、衛政等系統之專業訓練,提升對親密關係暴力本質、加害人行為模式及高風險徵兆之敏感度與應對能力。

     2. 研擬跨轄通報與應變機制

    請內政部警政署整合跨轄案件之通報及應變流程,縮減因轄區分工而產生之服務斷點。

     3. 盤點刑事程序銜接處理

    由衛生福利部邀集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及司法院,針對家暴案件刑事處理流程進行制度性檢視。

     4. 針對雙向加害/被害案件提出新指引

    針對當事人互為相對人情形,研擬特別評估及處理原則,以因應高風險狀況。

     5. 提供完整心理輔導與支持

    請新北市政府儘速啟動整合性悲傷輔導與心理支持機制,協助受害人子女及其家庭走出創傷。

    衛福部表示,本次會議的核心在於面對系統間的落差與警訊,檢討制度性缺口。針對家暴案件的複雜性與高風險特性,將強化以「保護令有效」、「被害人即時獲援」、「加害人有效處遇」為核心目標,結合跨部會來加強預防與應變能力,盡最大努力防止憾事重演。

  • 國衛院與桃園醫院研發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 有助預防院內感染
  • 2025/7/14 上午 10:00:00
  •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其中約有20%至70%是可預防的,主要與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有關。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醫護人員的手部保持乾淨衛生是最簡單有效的防範措施,然而全球醫療機構的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大約只有40%,直接觀察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雖可提升手部衛生的遵從性,但卻會消耗大量人力及時間。

    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為堅副院長、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廖倫德副所長,與部立桃園醫院鄭舒倖副院長、林宜君醫師、游玉琲護理長共同率領研究團隊,聯手開發提升手部衛生遵從率的整合性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偵測濕洗手與乾洗手的行為,並將自動計算的遵從率及正確率轉為視覺化介面,即時追蹤醫護人員手部衛生行為,幫助院所進行相關管理。這項研究已於113年12月作為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該期的封面刊出。

    世界衛生組織的《手部衛生指引》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醫療問題,如病情惡化、延長住院時間、提高失能率及死亡率,不但增加人員及醫療系統的經濟負擔,也是許多病人預後復原不良的根本原因。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在加護病房特別常見:根據歐洲的調查研究,約有19.2%的加護病房病人及50%的住院新生兒至少經歷過一次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導致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的因素很多,例如:醫護人員的個人及專業特質、病房類型、工作負荷、水溫、肥皂及消毒用品的可及性、緊急介入情況、人力不足、和擁擠及管理措施等。

    然而在繁忙的醫療現場,直接觀測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是不符效益的作法,人為監視需要訓練專業人力,又無法24小時無間斷執行,受監視的人員也會受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的影響改變行為模式,干擾醫護人員進行醫療行為。研究團隊採用設計科學研究方法(design sci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DSRM),經過觀察分析現況,發掘解決方案,設計相關感測器後進行模擬測試與實地研究,以評估、討論及調整感測器在臨床環境的表現。

    為了避免干擾醫護人員工作流程,研究團隊採用物聯網技術開發手部衛生監測系統,將世界衛生組織的洗手五時機簡化為醫護人員進入病房後、及離開病房前,使用多種無線偵測及感應設備,判別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是否完整。利用被動式感測技術:藍牙訊號進行人員定位、壓力感測器與超音波感測器量測洗手時間,人員僅須配戴藍牙追蹤器,無須使用需主動刷卡或配戴手環的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降低對醫療作業流程的干擾,偵測資料利用無線網路上傳到雲端資料庫,並將分析結果即時視覺化回報,且未使用攝影機監控,不會造成隱私侵害的問題。在成人加護病房的臨床實際應用中,本系統對洗手行為的偵測可達到72%的準確率。

    手部衛生監測系統能透過主動監測、自動計算遵從率及正確率、無需耗費大量人力資源即可長期偵測了解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表現,並且可以克服直接觀察的缺點、快速應用到各個不同的醫療場域。系統架構具高度可擴展性與可複製性,可依不同院所需求快速部署,協助提升整體手部衛生品質。雖然利用藍牙訊號進行醫護人員位置定位,易被環境雜訊干擾,未來可進一步客製化訊號校正,提升此系統評估準確率,有助於推動智慧醫療照護的發展。

    研究論文全文:https://doi.org/10.1002/gch2.202400124

  • 盤整風災後民眾及醫療院所需求 衛福部啟動補助與後續扶助機制
  • 2025/7/12 下午 06:32:00
  • 面對丹娜絲風災過後,衛福部經盤點災區民眾與醫療院所需求,除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在與地方政府了解災後狀況也同步啟動補助與協助措施,包括提供災害慰問金、開放例外就醫與健保卡免費補發服務,針對受災戶與醫療、照護機構提供後續扶助機制。

     

    衞福部感謝風災期間各級醫療院所及同仁緊守第一線守護全民健康及生命,對於災區院所之災損復原,包括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提建議,衛福部也將積極研議協處措施。

     

    針對風災來襲時啟動之緊急應變小組,衛福部於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後,啟動緊急應變小組,請六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確認及掌握所轄急救責任醫院運作情形,目前均運作正常。截至7月12日中午止,急救責任醫院收治緊急傷病患總計713人(出院人數為644人)。醫療服務穩定部分,衛福部亦持續與地方衛生局確認醫療機構災損狀況;若因電力中斷或網路問題導致健保申報或資訊讀取及上傳問題,可向各分區業務組提出。

     

    針對收容安置部分,截至7月12日13時止,共台南市6鄉鎮市區白河區、東山區、後壁區、柳營區、學甲區、鹽水區開設收容處所6處,收容安置共30人,針對災區所需,衛福部及所屬單位同步啟動相關賑助措施。位於後壁區的衛福部台南教養院在「丹娜絲」風災中遭重創導致360名弱勢身障生與數十名員工度過3天沒水沒電的生活,對此衛福部也盡速請經濟部協助於9日恢復用電,其餘災後修復仍持續與地方政府聯繫並協助進行。

     

    針對南部長照機構部分,嘉義市(計有3家日照中心、1家團屋、1家長照住宿式機構)嘉義縣 (計有16家日照中心、2家小規模多機能、1家家托、1家團體家屋、1家住宿式機構、7家居家式長照機構)受損,台南地區仍持續調查中,也將彙整各部會災損補助資訊供機構參考,協助循保險理賠方式辦理,災損範圍多為財產損失,也將提供各部會相關災損補助資訊(如:賦稅減免)供長照機構參考。另考量7月初為申報6月份服務費用期間,適逢部分縣市放颱風假,為不影響長照特約單位申報服務費用作業,爰延長申報期限至7月14日,協助長照機構應對風災。

     

    補助與扶助機制如下:

     

    一、災害慰問金補助機制

     

    衛福部天然災害救助慰問金標準為死亡或失蹤者每案補助20萬元、重傷者5萬元;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亦提供死亡或失蹤者40萬元、重傷者10萬元的賑助。鑑於此次淹水與土石流災情嚴重,賑災基金會加碼補助住家淹水逾50公分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具實際居住事實者),每戶發給1萬元。

     

    二、就醫與健保卡服務不中斷

     

    為確保民眾即時獲得醫療協助,衛福部已請各特約醫療院所協助受災民眾以「例外就醫」方式就醫,免持健保卡亦可治療。民眾如因災害導致健保卡毀損或遺失,可免費補發,僅需於申請表上註明「丹娜絲颱風受災」,並可就近至各地郵局、戶政事務所或健保署服務據點辦理。亦可撥打健保署免付費諮詢專線:市話請撥0800-030-598或4128-67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洽詢。

     

    衛福部表示,將持續針對風災影響地區進行需求盤整,包括醫療院所運作狀況、民眾就醫需求與長照機構受損情形,督請地方政府儘速審核辦理災後申報作業。中央與地方衛生體系將通力合作,確保民眾在災中與災後均能獲得妥善醫療與社會支持。

  • 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疑似食品中毒事件
  • 2025/7/11 下午 10:00:00
  • 針對臺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學生日前疑似食品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已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通力合作,主動展開調查,全面掌握食材項次、供膳狀況與症狀表現。經綜合分析,個案主要出現嘔吐、腹痛、嘴唇發癢、發麻等過敏症狀。經多位臨床專家與毒物專家共同研判,目前較可能為過敏反應或細菌性食品中毒所致。

    原先共17位學生就醫,現已全數返家休息,無重症,整體情況穩定,目前亦未發現其他新增或擴大中毒個案,事件已趨穩定。食藥署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持續調查釐清:

    1. 完成現場稽查,並未有剩餘食物。
    2. 就醫當時未留存尿液、嘔吐物等人體檢體。
    3. 根據目前臨床調查判斷分析,無傳播或擴大暴露之情事。

    食藥署提醒:

    近期夏季高溫潮濕,食品保存不易,呼籲民眾與業者務必注意以下事項:

    1.  民眾如於進食後出現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並主動說明飲食史及症狀,以利診斷與流行病學調查。
    2. 食品業者應嚴格落實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與溫度控制,強化食材清洗、烹調與儲存流程,防範食品中毒發生。

    食藥署將持續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管署及毒物學專家密切合作,完整釐清毒因,後續如有重要檢驗結果,將適時對外說明,全力守護民眾飲食健康與安全。

  • 大腸癌擴大篩檢 半年突破103萬人
  • 2025/7/11 上午 10:34:00
  • 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為45歲至74歲民眾及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實施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女性占6成較男性多。國民健康署提醒,定期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採檢簡便無痛,有助早發現、早治療,守護腸道健康、降低癌症威脅。

    擴大大腸癌免費篩檢 輕鬆採檢及早發現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及死因統計顯示,111年大腸癌發生病例計1萬7,643人,位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113年大腸癌死亡人數計7千人,位居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3名。為實現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目標,期望在2030年達到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減少1/3,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擴大補助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有家族病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就近至鄰近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以採便棒刮取糞便並儘速送回醫療院所,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輕鬆定期篩檢,守護腸道健康更「腸」久。

    定期篩檢不分性別 及時鏡檢不拖延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定期接受篩檢是及早發現大腸癌最重要的方法。根據癌症篩檢的分析顯示,114年截至7月2日大腸癌篩檢人數為103.7萬人,較去(113)年同期82.2萬人提升26.24%;其中,女性篩檢人數高於男性,男性篩檢人數為40.2萬人,女性為63.5萬人,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男性民眾,努力工作打拼之餘,也請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是守護健康的最佳方式。

    依實證顯示,每2年定期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35%死亡率。若篩檢結果顯示疑似異常,民眾勿驚慌,應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經切除可有效阻斷癌症發生或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而早期大腸癌經過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務必重視定期篩檢,關心腸道健康,讓健康之路更加順暢。

  • 「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開跑 您就是健康贏家!
  • 2025/7/10 上午 11:39:00
  • 近3成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預防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三年來已協助39萬人健康管理。今國民健康署舉辦「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參加者只要改善任一代謝指標就有機會抽中好禮,鼓勵全民一起邁向健康生活。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助國人遠離慢性病威脅

    預防慢性病發生,除了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也可以透過定期檢查發現異常並及早改善;而重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等,通常都源自於代謝症候群,故國民健康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協助民眾進行健康管理,以阻斷慢性病發生。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藉由專業人員提供飲食、運動、戒菸等衛教指導,來協助民眾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執行近三年來,已收案約39萬人,在接受三次追蹤管理的10萬人中,有近五分之一更是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

    近3成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檢查揪出代謝指標

    依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民眾,每10人有近3人罹患代謝症候群(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5項中,有3項或以上),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各類健康檢查(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多包含三高相關項目,民眾做完檢查後要留意健檢報告數據,檢視自己是否已罹患代謝症候群;如果想更節省力氣,可讓醫療院所協助將健檢結果上傳至健保署健康存摺,協助民眾評估並及早察覺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及時因應;此外,健康存摺中的「代謝症候群專區」也可連結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資訊,方便民眾尋求專業協助。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診所 您的專屬健康教練

    全國已有3,000家診所、5,000位醫師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供生活習慣的健康指導,幫助民眾對抗三高。新竹市陳建銘婦產科診所的陳建銘院長分享,新冠疫情期間,為服務社區的民眾,診所增加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發現有許多代謝症候群個案需要後續追蹤管理。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後,由陳建銘院長評估並提供個人化的營養和運動衛教指導,護理師更定期透過電話追蹤病人改善狀況,同時舉辦社區衛教講座,鼓勵病人和家屬一同參與,從家庭落實健康行為。陳建銘院長說「加入計畫後,我們就像是病人的專屬健康教練,看他們一步步找回健康,診所也充滿了正能量及成就感」。

    「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開跑 參加就有機會拿大獎

    為激勵被收案者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已連續二年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今年活動由即日起至9月底止,可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5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的民眾,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更有機會獲得新型智慧手機,若再加入活動官方LINE帳號參加「健康互動任務」,完成指定任務後可累積點數,前500名累積點數最多者可獲得近千元的商品卡獎勵。國民健康署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立即報名「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逆轉代謝症候群的危害,賺得健康贏得大獎。

  • 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再升級!疾管署推「匿名聊聊」與「年輕族群免費梅毒篩檢」服務,健康安心不用猜!
  • 2025/7/8 下午 03:01:00
  •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8)日表示,國內愛滋病毒感染及淋病疫情呈下降趨勢,但年輕族群(13-24歲)梅毒疫情持續上升,為提升國人性傳染病防治知能,疾管署自今年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委託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民眾一對一且個人化匿名諮詢服務,為大家的性事重重進行解惑!除既有的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外,這13家醫院也針對學生或24歲(含)以下年輕族群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就有梅毒檢驗結果;若初步篩檢愛滋或梅毒陽性,亦補助民眾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避免因未及時診斷治療,導致可能的嚴重併發症。

    疾管署統計,今年1-6月全國性傳染病疫情顯示:愛滋病毒感染和淋病通報新增數分別為438例和3,048例,較去年同期(508例和3,754例)分別下降14%和19%,均已呈現下降趨勢;但梅毒疫情則上下波動,今年1-6月梅毒新增4,912例,較去年同期(4,635例)上升6%,且進一步分析13-24歲為近年來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3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2025年1-6月13-24歲族群梅毒956例,仍較去年同期(844例)上升13%。

    疾管署說明,面對Z世代日益增長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需求,此次推出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民眾可透過電話專線、E-mail或LINE@等多元管道進行一對一的專屬服務,所有對話內容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諮詢內容涵蓋性傳染病預防、症狀、治療等各面向,並提供就醫資源轉介(如匿名篩檢及性健康友善院所等),服務由全台13家合作醫院共同提供,確保民眾能獲得私密且專業的資訊,更多資訊請到疾管署性傳染病匿名諮詢與篩檢專區

    疾管署指出,透過衛生福利部(疾管署及國民健康署)與教育部暨所屬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單位共同成立的「青少年性教育(性健康及性病防治)聯繫平台」,提供年輕族群更全面的性健康支持,同時亦整合各單位製作之性傳染病防治相關衛教素材,建立「性傳染病衛教資源」專區,提供多元衛教宣導素材(含圖卡、影片、簡報、手冊、單張等),歡迎各級學校、公衛或醫療院所、民間團體及民眾,透過此專區下載運用,共同提升民眾的防治知能。

    疾管署提醒,只要有性行為都要落實安全性行為,有不安全性行為要定期篩檢,保護自身與伴侶的健康,攜手共同提升國人性健康意識,打造健康的社會。

  •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疾管署已修訂新生兒腸病毒醫療處置建議,呼籲家有孕婦及嬰幼兒之民眾應持續落實個人及環境衛生
  • 2025/7/8 下午 03:00:00
  •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8)日表示,上週無新增腸病毒重症或死亡病例,上週二公布之北部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經型別檢驗已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7週(6月29日至7月5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與前一週(6,877人次)相當。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累計仍為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8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仍為6例,其中5例死亡個案,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說明,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經綜整國內外文獻,並邀集專家廣泛討論及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已完成「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修訂並於7月2日函文週知,本次修訂重點包含(1)宣導孕婦在生產前應加強防護措施,避免產前感染。(2)詢問母親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含幼兒)是否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以及早進行新生兒處置。(3)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納入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4)針對新生兒、未滿三個月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該處置建議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查詢,疾管署將持續蒐集最新國內外文獻及實證研究資料,適時調整建議內容。

    疾管署提醒,目前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近期仍呈上升趨勢,提醒準媽媽於生產前後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並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另適逢暑假期間,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兒童遊樂場所等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避免帶幼童進出人潮擁擠之室內場所,並務必教導幼童落實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打造高齡友善健康城市,實現健康台灣願景! 114年獎項評選入圍名單出爐
  • 2025/7/8 上午 10:40:00
  • 為鼓勵地方政府打造高齡友善、健康宜居環境,國民健康署自98年起舉辦「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評選」,今(114)年全台22縣市皆投入參與,共計352件作品角逐,不僅展現地方合作成果,也體現健康議題融入各項施政,從中央到地方共同打造健康台灣。
     
    全國22縣市共襄盛舉 角逐健康高齡友善榮耀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8年起每年透過「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評選」活動(以下簡稱獎項評選),提供各地方政府檢視計畫進展及展現成效的機會,透過評選與公開頒獎,表揚績優縣市成果,並樹立學習典範,激勵地方政府各部門提出多元創新服務。本(114)年度22個地方政府共352件作品參加評選,計有69件作品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入圍第二階段實地訪視,角逐三大類十獎項。
     
    獎項評選分三大類十獎項 展現地方特色與施政成果
    為因應社會人口老化,營造健康支持性環境使民眾容易取得健康資源、增進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攜手全國22個地方政府推動「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暨社區」等政策,採取積極的行動方案,創造並強化健康生活及無障礙環境,增進民眾獲得活躍老化的機會。為鼓勵地方政府運用跨局處的合作模式與在地資源推動具特色及永續發展的計畫,國民健康署也持續辦理獎項評選活動,本(114)年度的獎項評選由2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NGO代表組成評選團隊,透過「書面審查」與「實地訪視」二階段評選,選出包括卓越獎(縣市組、鄉鎮市區組)、健康城市類(城市夥伴獎、韌性與創新獎、健康平等獎、綠色城市獎)、高齡友善城市類(無礙獎、共老獎、創新獎、活躍獎)三大類十獎項的獲獎單位。
     
    國健署持續攜手地方政府 打造世代宜居的健康台灣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健康絕非單一部門的責任,本次參加評選有來自衛政、社政、警政、消防、環保、交通、建設等24種地方局處參與,展現高度的跨域合作精神。透過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及跨部門的協力合作模式,落實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倡議的「將健康議題融入各項施政當中」(Health in All Policy)理念;國民健康署將持續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更公平、更健康、更快樂,且世代宜居的健康台灣。
  • 衛生福利部立醫院第11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表揚大會
  • 2025/7/8 上午 10:36:00
  • 衛生福利部於今(8)日上午舉辦「第11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頒獎典禮」,公開表揚從27家部屬醫院遴選出68位表現卓越且足為表率的楷模,分別頒以「資深典範獎」、「優良獎」及「優良新人獎」3種不同獎項。對於這些守護民眾健康有卓著貢獻的醫事與社工人員,衛生福利部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除對於得獎人克盡社會責任與善盡公醫使命的敬業熱忱予以肯定外,同時,也期勉所有部屬醫院的同仁能持續為營造更優質的醫療環境及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而努力。

    榮獲「資深典範獎」的草屯療養院服務的藥師兼科主任古貞庭,已服務二十七年,92年建立全國第一套部立醫院病人安全通報系統且運作至今,95年至今擔任部屬醫院藥事作業規範編輯委員並完成歷次改版,擔任國家網路醫院諮詢藥師,至今擔任部立醫院藥品聯標委員及審標作業人員,並完成歷屆藥品聯標工作,亦完成部屬醫院病人安全分享作業平台,推展病人安全改善工具及RCA(根本原因分析)應用,曾當選熱心公益醫師獎,至今協助中區部立醫院及公立學校人體試驗研究案審查業務,疫情期間受徵調支援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防治工作(檢疫所業務),協助中彰投衛生局完成病人安全八大目標病安訪查工作,足堪楷模。

    獲頒「優良獎」的臺北醫院楊淑貞主任長年深耕社會工作專業領域,領導團隊發展多元社工服務模式,榮獲「第二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團體組典範獎」,為全國醫療社工領域之模範。其所推動的「醫療爭議處理互助金」制度,有效降低醫療人員面對爭議時的壓力與風險,提升整體醫療品質與團隊支持。在推動公共衛生與器官捐贈方面,社工團隊亦展現高度行動力,積極連結社區推廣器捐意願簽署,成效斐然,榮獲113年度「器官捐贈意願推廣績優醫療機構獎勵」全國第二名殊榮。此外,更首創「部立醫院多語通譯志工服務」,為新住民、外籍移工等不同語言背景的病患提供即時協助,建立友善、平權的就醫環境,獲得病患與家屬高度肯定。在社區整合照護方面,持續深耕社區健康小站服務,並導入品質優化策略,成功通過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SNQ)社區服務組認證,彰顯本院落實「健康在地化」與「全人照護」之努力。

    「優良新人獎」得獎者桃園療養院莊惠心臨床心理師,展現卓越專業能力與積極服務精神,深獲肯定。進入桃園療養院服務,僅一年六個月,已於多項核心業務中展現傑出表現,主要協助醫師進行鑑別診斷,深入評估個案之心理功能與人格特質,有效提升臨床判斷精準度與整體治療效率。除本職工作外,更主動投入「15至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及「內政部藥物濫用役男諮商輔導服務」等跨部會合作計畫,展現其多元實務參與與高度社會關懷,在院內團隊合作方面,積極參與臨床心理科與成癮治療科共同推動之業務,並協助籌備智慧醫療專案小組,參與未來院方智慧照護與科技應用的策略規劃,展現新世代心理專業人員的整合與前瞻視野,同時亦擔任「桃園市政府衛生局113年度社區精神病人追蹤照護技能暨酒癮及網癮防治教育訓練」課程講師,協助推動精神疾病社區支持與成癮防治工作之專業培訓,實踐專業回饋與社區連結之精神。

    衛生福利部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認為,部立所屬醫院以有限的資源,肩負推動公衛政策與照護弱勢的責任著實不容易。歷經百年醫衛環境的演進與發展、不斷強化核心能力、精進醫療服務並堅守公醫使命,造就了部醫的優質醫療團隊,在現今各種嚴峻的醫療競爭與挑戰的環境下,能繼續擔任民眾信賴的健康守護者。在這次表揚活動中,除了公開感謝獲獎的同仁外,更感謝部醫許多優秀的專業醫事人員與社工人員默默付出並奉獻所長,希望社會各界也能夠給予這群專業人員肯定。部長也期許部醫同仁無論未來面對何種環境與挑戰,都能保有專業服務熱忱與動力,持續不斷地為民眾的健康福祉努力。

  • 從小照顧到大,健保加速給付兒童用藥守護我們的孩子
  • 2025/7/8 上午 09:17:00
  •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重視兒童族群用藥權益,為提升兒童醫療照護品質,降低家屬經濟負擔,於114年6月19日召開之藥品共同擬訂會議通過2項兒童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最快於114年8月1日生效。

    一、 含captopril成分內服液劑藥品:為心血管用藥,目前健保已收載錠劑,惟兒童特殊族群於臨床須磨粉後使用。本次通過口服液劑具給藥方便性、精準調整劑量等優勢,用於治療「兒童之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功能不全、第一型糖尿病之腎病變」,預估嘉惠約148名兒童病友,挹注年藥費約711萬元,每人每年約節省8.8萬元(以最常使用族群12歲以下心臟衰竭兒童為例)。

    二、 含teduglutide成分藥品:短腸症為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小腸長度偏短(於兒童小於其年齡正常小腸長度的1/4),並合併腸道衰竭,導致無法經由腸道營養吸收維持應有的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態,目前台灣健保給付之治療方式包括全靜脈營養輸液(TPN)與小腸移植。本次通過藥品為唯一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之人類類升糖素胜肽(GLP-2)類似物,使用後部分病人可減少TPN輸液量,或每週減少一天TPN輸液時間,具改善生活品質及降低短腸症候群長期輸液併發症,預估嘉惠約10名兒童病友,挹注年藥費約5,440萬元,每人每年約節省544萬元。

    健保署致力於打造更完善的兒童用藥保障,秉持兒童用藥從優、加速核價,確保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能獲得合適、有效且安全的醫療資源,從小照顧到大,健保呵護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長,實踐健康台灣藍圖。

  • 丹娜絲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提醒民眾颱風過後請落實防疫措施,預防各種傳染病
  • 2025/7/7 下午 01:30:00
  •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7)日表示,丹娜絲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可能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導致感染登革熱、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尤其去年強颱凱米襲臺後1個月共計69例類鼻疽案例確診(其中13例死亡),去年全年累計本土類鼻疽119例(其中24例死亡),均創歷年紀錄,並以高雄市、臺南市、臺中市最多,籲請民眾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並留意飲食衛生,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

    一、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

    風災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降雨後易造成環境中產生積水容器,孳生病媒蚊,籲請民眾主動巡檢居家環境,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若有廢棄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後,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及感染登革熱風險。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噁心嘔吐、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及通報。此外,南高屏民眾需特別注意「二溝」:屋簷排水槽(俗稱天溝)、屋後防火巷水溝(俗稱屋後溝),容易成為埃及斑蚊孳生死角,雨後須特別檢查,有積水須立即清除或投藥。

    二、清理家園勿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及破傷風

    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因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且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並呼籲民眾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破傷風等傳染病。

    三、注意飲食衛生及環境消毒,預防腸道傳染病

    風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限/停水地區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恢復供水後,如發現給水有混濁、異色及異味時,請立即通報當地自來水事業單位處理。限/停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請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疾管署持續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通力合作,監視災後傳染病情形,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以減少傳染病散播的風險。如有傳染病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健保署與扶輪社攜手壯大偏鄉地區遠距醫療服務 促進醫療平權
  • 2025/7/4 下午 02:02:00
  •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與扶輪社3481地區第十分區永福、福星、百福、福友、福海網路、幸福、天愛、福藝等扶輪社暨3470地區台南華一扶輪社(下稱扶輪社)於今(7/4)日舉行簽署遠距醫療計畫合作備忘錄(MOU),建立「321」目標合作平台;該合作將以3年為一期,由健保署提供偏鄉遠距計畫區域內(約200個鄉鎮市或地點)有遠距醫療設備需求之院所及項目清單,由扶輪社無償捐贈,預計投入1,000萬元以上。預期透過此合作平台,提升在地數位醫療技術與遠距會診品質,強化偏鄉民眾之醫療服務可近性,縮短城鄉差距與健康平權。

    健保署表示,為增進山地離島及偏僻地區民眾專科醫療可近性,自109年12月29日起推動遠距計畫,截至114年6月,共123家在地院所與53家遠距計畫合作院所共同參與,提供61個偏遠鄉鎮遠距會診服務。有鑑於計畫成效良好,民眾滿意度高,為進一步擴大遠距計畫服務涵蓋率,健保署擬自114年8月起取消遠距會診專科別限制,並擴大適用地區,預計將有180萬人受惠。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非常感謝扶輪社秉持博愛服務、回饋社會之宗旨,支持健保署推動偏鄉醫療遠距計畫。雙方自今年初就遠距醫療、數位轉型、早療及婦幼等多項議題進行深入討論,達成推動遠距計畫「321」目標合作平台的共識,並於今日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台北永福扶輪社社長梁雅倩表示,本次合作特色係集結各社共同參與,呼應國際扶輪「團結行善Unite for good」年度口號,同時在總監黃鈴翔及前總監黃桂香見證下,將與健保署攜手持續推展偏鄉醫療服務行動,並擴大連結其友好社或國際姊妹社響應,透過國內募資或爭取國際專款,無償捐贈醫療院所所需設備,普及偏鄉在地遠距數位服務,打破地理障礙,讓偏鄉民眾也能獲得都會區的專科醫療服務,齊心展現社會責任,並為國人健康盡一份力量。

    健保署表示,希望透過本次的合作,結合社會服務力量,整合醫療資源,持續優化偏鄉醫療服務與照護品質。今天的簽署只是起點,未來將持續攜手推動更多具體的公私協力方案。健保署感謝扶輪社長期對社會的回饋付出與對本計畫的支持,共同見證這項合作的成果,為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開創新的里程碑,落實健康台灣願景。

  • 遠離子宮內膜癌 就從「警覺出血」開始
  • 2025/7/4 上午 10:51:00
  •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由於此類癌症早期警訊為陰道異常出血,若能及早察覺並接受治療,存活率相對較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朋友,平時應關注身體變化,把握治療時機,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異常出血是重要警訊,破除常見迷思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有些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然而,部分女性因對疾病認知不足,可能輕忽或誤解這些警訊。以下為常見的迷思與澄清:

     

    迷思1: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
    澄清:雖然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前後的女性,特別是50-60歲,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尤其許多女性在初經或停經前後,月經不規則被視為正常,而容易忽略異常出血,延誤就醫。

     

    迷思2: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
    澄清: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而子宮頸抹片主要是藉由刮取子宮頸細胞觀察可疑的病理變化,僅少數(10%)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惡性細胞從內膜剝落至子宮頸,並隨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被發現。故抹片結果正常但有異常症狀者,仍應儘速就醫。

     

    國際研究指出BMI超過30,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大增
    子宮內膜癌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婦癌家族史,以及曾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等,國外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肥胖比例為50-70%。隨著臺灣生活型態日益西化,肥胖人口逐年上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也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根據國內研究進一步發現,我國肥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2倍,顯示控制體重對於預防子宮內膜癌具有重要意義。

     

    體重管理護健康,早期就醫有保障
    目前雖然尚無國際公認合適的子宮內膜癌篩檢工具,但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20–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配合健康飲食與體重控制,則可進一步降低相關癌症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朋友,若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出血或其他不尋常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診斷與處置,並將健康行動融入日常,為自己累積長期的健康基礎,降低罹病風險,及早行動掌握健康主動權,擁抱更精采的人生。
  • 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獲公益捐贈 療癒一線護理辛勞 持續營造幸福護理友善職場
  • 2025/7/3 下午 01:34:00
  • 為感謝護理人員長期堅守第一線、守護民眾健康,臺灣樂金生活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捐贈予26家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的全體護理同仁,捐贈內容包含多項生活日用品及美妝保養品等,實際貼近護理人員日常需求,也提醒護理同仁在緊湊的臨床工作中,也能適時關照自身、紓解壓力,提升身心舒適與幸福感,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好好照顧病人。

    感謝捐贈儀式於114年7月3日假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舉行,現場由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林慶豐及臺北醫院鄭舜平院長共同致贈感謝狀,並由基隆醫院、臺北醫院、桃園醫院、苗栗醫院、樂生療養院、八里療養院及桃園療養院等7家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護理主任代表共同見證,感謝企業對醫護人員的實質支持與溫暖心意。臺北醫院代表分享所屬醫院營造護理人力留任策略及經驗,並由第一線臨床護理師分享擔任護理人員的溫馨動人故事,展現護理價值的深度與溫度。

    為確保醫療照護品質,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積極補實護理人力,並推動多項人才招募及留任措施,護理人員總數持續穩定成長,由於多數醫院位於偏遠、離島及資源不足地區,護理人員召募相較困難,目前「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22家(除精神專科醫院外)已達成16家達標(約70%)。

    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近年推動各項護理招募留任措施,包括1.擴充醫院編制、增加公職護理員額,以吸引人才在地深耕;2.改善薪資待遇,自112年起各院陸續提升如基本薪資、進階獎金、久任獎金及各項津貼等,113年起各院全面調薪4%及發放夜班輪值獎勵費,114年亦配合軍公教調薪3%政策;3.減輕護理工作負荷,結合護理資訊系統,推動智能照護,如行動護理車、離床報知器及生理監視設備等,並參與全民健保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計畫,增聘照護輔佐人力,提供住院照護服務,以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荷;4.多元招募策略,與大專院校合作培育提供護理產學合作獎助學金,如與教育部合作大專院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展翅計畫、勞動部合作大專青年預聘計畫,並參與校園徵才及介紹獎金制度等,以未來護理人力庫備援;5.多元聘任方案,彈性聘任與班別調整,擴大進用方式,提供多元班別及部分工時選擇,並鼓勵退休護理人員回任。

    經各院努力,護理人員離職率由111年的13.19%下降至113年  10.45%,113年亦向行政院請增公職護理師301人,目前仍積極補實中。林慶豐執行長表示,護理人員是醫療團隊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尤其衛生福利所屬醫院肩負公醫使命,總是站在最前線支持國家各項衛生保健政策的推動。感謝各界對護理專業的肯定與支持,未來持續配合執行「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等政策,改善護理執業環境及勞動條件。

  • 公告「健康食品管理法所稱保健功效之項目」及「健康食品之膝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
  • 2025/7/3 下午 01:20:00
  • 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於114年7月3日公告訂定「健康食品管理法所稱保健功效之項目」及「健康食品之膝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食品依該評估方法執行保健功效評估試驗,經科學結果驗證產品具保健功效,得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申請健康食品查驗登記。

    衛福部目前公告的「健康食品管理法所稱保健功效之項目」,包括「骨質保健、調節血脂、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牙齒保健、護肝、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輔助調節血鐵、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及膝關節保健」共14項保健功效項目及其評估方法,其中膝關節保健功效項目及其評估方法是本次公告新增項目,以人體食用研究,就健康食品對膝關節保健功效之評估,規範評估試驗要件、檢測方法及保健功效敘述。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強調,健康食品本質仍屬食品,並沒有等同藥品的效果,亦無治療疾病的作用,若身體有任何不良狀況仍應循正常醫療管道診治,切勿自行食用誇大功效或宣稱療效的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

  • 對抗癌症多重抗藥性突破 國衛院與清華大學聯手開發驅動蛋白KIF2C標靶新藥
  • 2025/7/3 上午 10:10:00
  • 癌症化療抗藥性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大挑戰,尤其對三陰性乳癌患者而言,更是關乎生死的關鍵問題。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10–15%,因缺乏賀爾蒙受體與HER2蛋白表現,無法接受現行標靶治療,只能依賴傳統化療藥物如紫杉醇。雖然紫杉醇初期可有效縮小腫瘤,但40%以上患者會復發,且三陰性乳癌復發率為一般乳癌三倍,多集中於診斷後三年內。復發腫瘤常對多種化療藥物產生多重抗藥性,導致患者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謝興邦所長帶領郭靜娟研究員與林書玉助研究員,與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學院王慧菁教授與孫玉珠講座教授團隊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此藥物(BPRMC007S9)不僅展現強效的毒殺活性,與紫杉醇併用時更產生明顯協同效果,可有效抑制具抗藥性的腫瘤生長。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8月發表於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代表台灣在抗癌藥物開發領域的重大突破。

    KIF2C扮演管理細胞分裂的糾察隊長,克服癌症抗藥性的關鍵

    自2017年起,清大王慧菁教授與孫玉珠講座教授領導團隊透過臨床大數據結合分子技術,成功篩選出對抗三陰性乳癌化療抗藥性的全新治療標靶『驅動蛋白KIF2C』。KIF2C是一種微管解聚蛋白,負責修正染色體連接錯誤的微管,確保染色體正確分離,維持細胞基因體穩定。王慧菁教授形容,KIF2C如同細胞分裂的「糾察隊長」,糾正錯誤微管連結。然而,當KIF2C在癌細胞中過度表現,會幫助腫瘤細胞抵抗紫杉醇的干擾,導致抗藥性。

    KIF2C於癌細胞中異常過度表現,可幫助癌細胞在化療壓力下依然完成細胞分裂,是造成紫杉醇抗藥性的關鍵因子。進一步研究發現,抗藥性腫瘤會改變微管蛋白後轉譯修飾,增強KIF2C活性,因此抑制KIF2C將是突破抗藥性的一條新路。

    全球首創KIF2C小分子抑制劑問世 傑出科研團隊攜手轉譯應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謝興邦所長,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化學系合聘教授,指導學生合成超過60種不同KIF2C小分子抑制劑,此次透過跨機構協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KIF2C抑制劑的研發為全球領先,王慧菁教授為此計畫核心人物;孫玉珠教授提供KIF2C蛋白協助解析其結構、促進藥物設計;郭靜娟研究員負責小鼠藥效試驗,證實藥物的活體治療潛力;林書玉助研究員從博士後階段即參與設計,目前則著手開發KIF2C降解劑作為新一代藥物。

    目前研究團隊已將KIF2C抑制劑應用從三陰性乳癌拓展至女性三大婦科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並與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周宏學主任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合作,期望提升婦癌病患的治療成效與存活率。

    創新落地,從實驗室邁向臨床 勇闖科研困境的典範

    由王慧菁教授與謝興邦所長的實驗室成員組成新創團隊「醫莉鎂生醫」,由本論文第一作者、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所博士生包原韶擔任執行長。該團隊於2024年榮獲全國大專院校創新創業競賽智慧健康組金獎,並進駐第十七屆清大創業車庫、受邀參加2025年InnoVEX展會。2025年更獲得國科會114年度科研創業計畫萌芽案經費支持,將KIF2C小分子藥物推進臨床前試驗,邁向臨床應用。

    國衛院司徒院長回憶,研發團隊草創初期面臨經費短缺,險些無法啟動研究。幸賴國衛院競爭型育成計畫及清華大學潛力團隊與火種計畫支持,團隊得以堅持下去,最終在國衛院三年整合型醫藥研究計畫支持下完成突破,成為國衛院育成計畫和跨機構合作模式之成功典範。最後,司徒院長表示,這項研究展現台灣生醫研發的國際競爭力,期待KIF2C抑制劑早日進入臨床試驗,為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 健康職場新制上路 與企業攜手打造健康台灣
  • 2025/7/3 上午 10:00:00
  • 為響應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強化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及提高職場參與率,國民健康署將健康職場推動模式,轉型為「健康促進自主評核制度」,透過「自主評核、優良肯定、績優表揚」三階段,鼓勵企業主動推動員工健康。

    健康台灣 健康場域

    面對我國人口高齡化、慢性疾病佔十大死因前5名及國人身體活動不足等挑戰,國民健康署依「健康台灣-三高防治888計畫」,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有關慢性疾病提出三大目標,透過健康檢查,改善生活習慣,導入生活型態評估,結合運動及飲食減少三高對健康的影響。而多數國人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時間處於職場,「職場」是推動國人健康重要的場域,國民健康署期透過「自主評核、優良肯定、績優表揚」階段式推動,引導企業從自我改善逐步邁向全國標竿,成為串聯全民參與健康活動的重要樞紐,積極培養員工健康生活的行動習慣,讓健康從職場延伸到每一位員工的日常生活中,全面落實健康台灣的願景。

    擴展健康職場  自主評核 優良肯定 績優表揚

    依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之投保單位約63萬家(113年底),其中大型職場占0.4%、中型職場占1%,小型職場占98.6%,而小型職場常因人力不足且無資源可推動健康促進活動,為提高職場參與率,國民健康署自114年度起精簡評估項目,轉型為「職場健康促進自主評核制度」,協助職場確認健康促進活動辦理情形,包含:身體活動、健康飲食、體位管理、戒菸檳、癌症篩檢、慢性病管理等。這項新制度鼓勵企業自主檢視、積極規劃,並落實各項健康促進活動,進一步帶動整體健康生活風潮,改善員工生活習慣。「職場健康促進自主評核制度」預估每年至少3,000家企業申請,可促進超過80萬工作者健康。

    為鼓勵更多企業加入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行列,國民健康署同步開跑「績優健康職場與優良推動人員評選活動」,共設立七大類獎項,本年度仍持續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合頒象徵最高榮譽的「健康職場永續卓越獎」,另依據不同推動特色及職場規模設置的健康職場標竿獎、群體健康守護獎、健康智慧創新獎、小資職場健康獎、優良健康職場獎,及表揚第一線推動者的健康職場優良推動人員。本年度特新增獲獎等第及獎勵,分為金獎、銀獎、銅獎,並給予等值商品禮券,國民健康署期盼透過多元典範與創新作法的表揚,引導全國企業共同參與健康促進行動。「績優健康職場與優良推動人員評選活動」開放申請至8月15日止,國民健康署邀請全國職場踴躍參與。

    均豪精密實踐「以人為本」 打造幸福職場典範

    均豪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竹廠出席今年度「健康職場新動能:打造全民健康活動場域」記者會,分享其推動職場健康的豐碩成果。均豪精密創立宗旨「以人為本」,為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相當重視員工身心健康,積極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建立溫暖友善的職場空間。陳政興董事長深信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資產,積極推動一系列「職場健康促進計畫」,從運動、心理健康到職場安全,期望透過系統化的健康管理,打造一個身心平衡、充滿活力的幸福職場。均豪精密主要透過以下三個面向來落實其健康職場理念:

    1. 董事長親自帶領各部門高階主管,從上到下帶動公司群體運動風氣,積極參與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提升員工健康意識。2024年度舉辦減重活動,成功減重達114.4kg;【驚奇大四喜 拼出健康力】活動達成率55.63%。
    2. 健康檢查與風險分級:每年提供優於法規之體檢,並依紅黃綠標示進行健康分級管理,由駐廠醫護進行衛教與後續追蹤,提升健檢效益。
    3. 中高齡員工關懷:自112年起推動關懷計畫,針對45歲以上員工提供健康講座、運動課程與適性評估,協助壯世代健康轉型。

    均豪精密期許未來能持續推動更優質健康、安全、友善的工作環境,達成企業長期永續經營「健康X樂活X幸福X永續」理念。

  • 國內新增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疾管署提升菲律賓瘧疾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一級,民眾赴瘧疾流行地區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 2025/7/2 下午 02:27:00
  •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30多歲外國籍男性,今(2025)年6月上旬至菲律賓巴拉望島旅遊,自述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且於當地進行自然生態旅遊活動時曾被蚊子叮咬。6月19日入境臺灣前即出現頭痛、發燒、茶色尿、肌肉痛、嗜睡等症狀,6月25日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6月27日因呼吸困難、頭暈、少尿再次就醫,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諾氏瘧原蟲感染,個案目前住院治療中,由衛生單位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惡性瘧、間日瘧、卵形瘧、三日瘧、諾氏瘧;其中諾氏瘧是流行於東南亞長尾獼猴和豬尾獼猴的瘧疾,由諾氏瘧原蟲引起,透過當地的瘧蚊傳播,2004年以來東南亞國家報告人類感染諾氏瘧原蟲案例逐漸增多,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越南、緬甸、印尼均有。大多數人感染瘧疾後,可能於7-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7月1日已累計12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分別為肯亞3例、獅子山及索羅門群島各2例、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貝南、菲律賓及中非多國各1例,其中感染惡性瘧10例,感染間日瘧及諾氏瘧各1例。國內已20年未曾檢出境外移入諾氏瘧,前次檢出為2005年之60多歲本國籍男性,亦是於菲律賓巴拉望島從事生態旅遊時遭蚊子叮咬,返臺後發病確診,為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諾氏瘧。今日公布個案為歷年來第2例境外移入諾氏瘧。

    疾管署說明,全球瘧疾疫情持續,近95%病例分布於非洲,其中衣索比亞疫情嚴峻;亞洲印度今年病例數高於去年同期,韓國今年病例數則低於去年同期,菲律賓疫情主要分布於巴拉望省,該省去年病例數明顯上升,累計近9,000例病例,今年疫情仍持續,本署已提升菲律賓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所有前往菲律賓巴拉望島之民眾,皆應採取防蚊措施以預防瘧疾感染,包括穿著長袖衣褲並使用防蚊液;而瘧疾重症高風險者,或計畫停留於當地叢林地區者,建議於行前至少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除提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外;旅遊期間請落實防蚊措施;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衛生福利部即日起增加補助112年3月份之疫後國民年金保險費
  • 2025/7/2 上午 11:43:00
  • 衛生福利部業經行政院核定同意並於114年7月2日修正發布「衛生福利部因應疫後補助國民年金保險費辦法」(下稱本辦法)第3及第4條條文,增加補助112年3月份國保被保險人自付保險費50%,以落實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規定,擴大照顧弱勢民眾。

    本項補助,勞保局針對已按被保險人原應負擔金額繳納112年3月份國保費致有溢繳者,於114年7月下旬優先沖抵尚未繳納之保險費或利息,已無欠費者勞保局將辦理退費。尚未繳納者,可自114年8月1日起向勞保局申請補發保費減免50%之繳款單。

    衛生福利部進一步說明,為加強照顧無固定工作收入之國保被保險人,本次修正辦法增加補助112年3月份保險費,預估有276餘萬國保被保險人(未計入已法定全額保費補助之低收入戶及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被保險人14.7萬人)受惠,有利於民眾累積國保年資及提高未來可以領取的國保老年年金金額。

    衛生福利部提醒,本辦法補助112年3月份至112年12月份共10個月疫後期間保險費,請民眾儘速於今(114)年10月31日前完成繳納,才能確保補助資格,一般身分被保險人最多可享有10個月合計5,930元保費補助。民眾如有疫後保費補助及其他國保相關疑問,可撥打國民年金諮詢專線(02-23961266轉6066)詢問,將由勞保局專人詳細解答。